剛剛看到這篇報導 興奇與PChome祭Web 2.0行銷 要與網友分紅,忽然懂了為甚麼最近一直有一種不協調,卻又說不出的感覺。本來這篇應該要以行銷角度來說,但是,可能還是歸類於心情更好。
幾個星期前,朋友和我說了電子商務平台希望可以借助其他網站的力量,來行銷費販售商品,當然,我知道他們是希望可以讓 OIKOS 生活網有點額外的收入,先謝了這份心意。
不過我想講的不是這個例子,我想談談從參與樂生議題以來的感覺,一種網友(喔,你也可以看成是 Blogger)角度的碎碎念。
這次樂生議題到目前為止,離目標達成還遠的很,不過引起了多元化的參與和更多個體網友的參與是事實,可能也是因為部落客集資登廣告,讓一些人開始對「網友(部落客) 能夠做的事情」開始有了期待。
啊,你們要不要響應一下蘇花高的議題?
甚麼時候也來集資為菸廠發聲?
啊這個那個的 .....
先不論我個人對這些事情的態度(不過,我上一篇寫了只是做我覺得該做的事情,其實我的態度很清楚了 :P)
但是,的確常常在公眾議題上(也包括了公益活動),只要有一點點可能成功的作法,馬上就會有其他組織或是熱心人士依法操兵。別誤會我的意思,小梅子完全沒有不敬的意味,我這兩年接觸了一些單位,我非常清楚目前 NPO/NGO 常有的一種無力感,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媒體報導掛一漏萬,因此只要是可以更多對議題或是活動有幫助的作法,沒有一個單位不認真學習,並期待可以成功的。
也因此我們常會看到類似的公益活動或是公眾議題表達方式,但能讓民眾參與的動力卻是越來越少,不說別的,光是名人義賣做公益的金額一年比一年低,學者連署的影響力一次比一次少,大概就可以知道我想表達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最近這一年來,各種「部落格賺錢」的方案一個個推出,從早期的點閱分享佣金的 banner 聯盟,到 Amazon Associates, 博客來 式的推薦分紅,現在最流行的 Google Adsense, 和一狗票模仿的 BloggerAds, Emailcahe 等,或是直接開價給部落客撰寫推薦文的型態,現在連台灣最大的兩家電子商務網站也推出了分紅計畫,我相信,參與的部落客和網友數將會越來越多,而新的提供者也會越來越多。
同樣都是「一直來 一直來」,怎麼一邊是倍數般的網友和站長加入,而另一邊卻是倍數般的不受青睞?
有人說,這是一種趨勢,賺錢嘛,誰不喜歡呢?小梅子覺得差別不只是在於有沒有「賺錢」這件事,你覺得呢?
晚了,來不及寫完這篇,我會儘快補完我的後半段文章,假如有人願意一起分享這個話題,歡迎先說說你的看法 :-)
留言
http://www.dearjohn.idv.tw/index.php?pl=1215
我好希望有一個助理啊,可以將我講的話都記錄下來就好了,我不喜歡打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