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7的文章

「祝福」晚安,祝你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咳,假如你想要看的是George Clooney 的「晚安,祝你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電影相關文字,請參閱 開眼電影網 。 今天是小梅子在 Kijiji 網站 工作的最後一天,轉眼間,我在這家外商公司也待了兩年又三個月的時間。 當初會進入 Kijiji,要感謝很多朋友的賞識和推薦,不然以小梅子的破英文和學經歷,實在不容易有機會進入到 eBay 這個大家庭。小梅子是一個隨性慣了的人,往往工作上都是想法和思緒跑的飛快,但對於細節的掌控常常是一團亂的,這兩年的時間,我學習到很多規劃事情的態度和方法,也做了很多方向不正確的嘗試,謝謝 Sydney 的包容,讓我沒有變成第一個被開除的草創員工 :P 要離開 Kijiji,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從每天幾十個廣告刊登(啊,你不知道 Kijiji 網站 是一個完全免費刊登的廣告平台嗎 :P),到如今每天近 7,000 則新進廣告,全台 ARO 排名到了 26,這網站對我真的是「從小看到大」的革命情感,更別說這公司地址離我家還真的是近啊,走路只要 10 分鐘就可以到了。 會考慮離開,主要是想要完成自己的另一個夢,一個和泛文化出版有關的夢,雖然最後陰錯陽差的會先在別的專案工作打零工半年,不過,在將近 40 歲的年紀,還能夠有機會嘗試自己的理想,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 要離開的心情是有點複雜的,有一點點的感傷、一點點的輕省、一點點的開心,和很多很多的祝福。Kijiji 除了原本的三位優秀夥伴,又另外加入了兩位經驗豐富的經營人才,大家加油,我真的相信 你們 會將 Kijiji 帶往一個更高的天空。 在這麼深的夜裡,Kijiji ,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

「行銷」email 業者服務應走向跨業者的社群合作

這並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只是一個小小感慨。 今天 ,著名的微日記碎碎唸工具 Twitter ,也推出了 Find People You Know on Twitter 的機制,如同大多數的網路社交工具,開始從你個人的通訊錄中挖人脈資料了。 先不談這個動作到底對隱私權的安全性(對,你自己要選用的喔)的影響有多少,我最近收到好幾封來自不同社群的朋友的邀請信,他們大都是加入了某社群服務機制以後,然後透過邀請功能,撒遍了他通訊錄中所有 email 來往過的朋友,或是客戶。 這件事情無所謂好壞,只要你的朋友不發怨言,外人也就沒有說嘴的空間。 除了大如 Yahoo , Google , MSN 等兼具有自家 IM 或是社群機制網站的業者外,大多數提供免費 email service 的業者,還是只能賣賣網路廣告和代發廣告信件,有些則是在灰色的範圍內賣起 email 名單,或是可能侵犯隱私權的賣使用者分析,這有部份和企業倫理有關,小梅子在另一篇談 創業和企業倫理 的文章中聊過一點點想法。 小梅子感慨的是這些提供免費服務的 email service 平台業者,必須建置昂貴的硬體設備和客服人力,但在目前的網路趨勢中,卻一直處於被動的尷尬,Facebook、Twitter 都正大光明來要你客戶的使用者人脈資料,你還在傻傻的煩惱要提供多大的email容量才能留住客戶? 從行銷和經營的角度來思考,除非你的 email 服務爛到不行(啊,正常的信都被歸類到垃圾信,廣告信反倒穩穩的在收信匣內),不然大多數的網友是不會馬上因為其他廠商的服務而更換信箱,但新的申請者可能會越來越少。這也不是壞事,因為既有的使用者其實才會帶來可能的影響力和淺在的收益,而透過既有使用者所招募的新申請者,淪為幽靈用戶的可能性也會比較低。 怎麼做?小梅子的其中一個建議是:主動的和社群網站合作。 例如 M 業者的 email service( macdog.com 哈)和親子社群網站合作,玩人拉人的社群遊戲,在親子網站上建立自己的部落,然後邀請自己 email 名單上的朋友來當部落好友,看看誰的第一層好友最多,對於文章的迴響最多,就可以免費擴充名單上 M 業者的 email 好友的服務(例如特別的容量或是版型等),這樣的活動,直接受惠的除了社群網站,間接受惠的還是 M 業者自己的會員,所以算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概念。 這和傳統

「雜唸」值得尊敬的企業倫理 - 創業家和企業家的不同?

最近 Mr.6 發表了一個主題「 甜蜜的暴露,誰說網友不想袒胸露乳? 」 創業家有興趣的,是從隱私權這邊看看能不能重新定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就和我們重新定義女孩的穿衣尺度一樣,讓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少束縛、更多爆趣!因此,社群網站這方面也準備得很周全,在「隱私條款」寫得清清楚楚,這個站是個公開網站,其他人有權利看到你上傳的資料,而且,你一旦登入,就表示已經看過這些條款,並OK了這些資料的曝露。所以,網站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站得住腳,不會因為其他網友看到你的資訊害你丟工作或失戀就被你告。不過,對於個人隱私太多積極的暴露的社群網站,依然會被許多人,尤其是吃飽閒閒找題材的部落客們,大力抨擊。 不過最近來看,最後的贏家顯然還是社群網站站方,因為網友已經用動作證明了他們喜歡這些「甜蜜的暴露」。 談這個問題真的要非常非常的小心 我的確不瞭解創業家關注的是那些範疇,我一直以為「創新、技術、市場、能不能賺錢、什麼時後回收等」,這些是創業家思考方向和做決定的主要依據,但從 Mr.6 這篇文章關注的內容來看,創業家變成好像是遊走灰色偏黑地帶的掮客,企業倫理這個老掉牙的核心價值,看來好像不在創業家的思考依據。 適當曝露一些給其他一般網友,應該不會影響太大,但卻可以讓一個網站變得非常、非常的好玩 影響大不大,不該由經營管理者「測試網友反彈和支持」來決定,或許 Facebook 成功拉回了 1000萬名會員,但我覺得,他可能失去的是這家企業「值得尊敬」的核心價值。 談尊敬會很高調嗎?可能我古版了一點,但我覺得每家大小企業(包括政府和非營利機關),都應該要致力「值得尊敬」這個情操,或許這不能幫企業直接賺錢,但無形的企業形象是另一種寶貴的資產。 無名小站很好玩、很有趣,也很有創意,但他們常常做的就是直接「測試網友反彈和支持」,所以招致很多批評,我不否認無名的商業價值,但我個人,我不會「尊敬」這家公司,因為他們在這個企業層面缺席了。 「創新」和「敢不敢」常常是很難區分的兩個層面,小梅子自己常常會混淆了這兩個層面,導致自己在工作上會做出不理想的判斷,但我覺得他們麼差別就是在於有沒有值得被尊敬的核心價值,創業家是要找出「創新」的點,然後找出敢實現這些創新理念的團隊來執行、經營,讓這個團隊成為企業,進而成為企業家。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只有想到「敢不敢」,只要敢做,沒有創新也無妨,只要敢做,沒有核心價值

「颱風夜」勞伯阿特曼的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大家來我家

因為比較沒有時間可以去電影院,或是在家中即時的觀看院線電影和影集,所以反而有更多時間在網路上看看別人的影評,再決定自己要不要看這部片。 可能這樣會降低了一些看戲的樂趣,不過這也是生活的另一種趣味,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喜好還真是和所有人都不同 :P 昨天晚上看了國內外影評一致好評的電影,勞伯阿特曼的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大家來我家),這部片的劇情內容,和它嘗試要探討的價值觀,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一堆人在寫,包括了電影中這些大牌明星所唱的歌和幕後點滴。 小梅子相信勞伯阿特曼的影壇大師地位,但是這部電影,卻總有點拖泥帶水的感覺,每個環節扣的看似關聯,卻又著墨過多,看了 20 多分鐘後,對接下來的劇情期待只剩「梅莉史翠普和莉莉湯琳 等下還會唱哪首歌」這種粉絲情節了。 是電影拍的不好嗎?我不知道哪裡拍的不好,但這部片一直讓我連想到香港常拍的「賀歲巨片」,就是一堆大明星湊在一起的片子,也不是說這類型的片子就一定沒劇情內容,香港 1991 年為了募款捐助大陸水患居民,而重拍的「 豪門夜宴 」就是一部還滿好看的片子,內容溫馨有趣還帶點啟發性。 「大家來我家」有一些睿智的對白,有個天使角色來串時間和生命的不可知,但是片子好像少了一個要和觀眾對話的主軸,是的,或許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勞伯阿特曼晚年想和觀眾說的最後一段人生的話(好像小梅子自己年長的父母,有時候和我說話也是沒有什麼重點主軸,但你知道他們真的很愛你),但對於一個電影觀眾而言,或許我們可以對電影表現期待的更多一點。 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看到導演如何激發出大明星的歌唱才華,還有對比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這個真正的廣播節目和名嘴主持人 Garrison Keillor 的真實存在,電影真是有趣的一件事情,虛實中間,假的有時候比真的更感傷。 延伸閱讀: 大師的墓誌銘 --《大家來我家》 大家來我家:巨星飆歌 最後,這部電影有好幾個不同版本的電影海報,另外透過網路,還找到兩個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真正的海報,分的出哪些是電影海報,那些不是嗎,呵呵。

「行銷」從南村落的文化包裝速記學習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韓良露與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聯合催生了 「南村落」 ,韓良露表示,希望透過南村落未來的努力,師大商圈可以換掉這個過份商業化的名字,而以南村South Village的面貌問世。」 關於這件事情,小梅子的看法在 Hemidemi 黑米 討論串中寫的很清楚: 一般講師大夜市,是指師大路、泰順街、浦城街和雲和街這邊,也就是目前南村南的位置 而南村北則含概了麗水街、青田街到永康街 幫幫忙啦,文人要自爽,自己開家店搞南村落就好了,不要挾企業贊助,搞這麼大的文化行銷,而將人們記憶中的師大夜市、永康街夜市、青田街咖啡圈,全都「一統南村」了,這非常的機車。 這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發起: 公館商圈改名為 南南村 通化街夜市改名為 東村 既然要搞文化包裝,那就一起全包了吧 ... 不過我雖然不喜歡這些文人劃地盤的舉動,但覺得一些 NPO/NGO 或許可以看看他們「做事情」的方法,或說,怎麼搞文化行銷的。 1. 找人圍事是必要的。不單是募款的需求,那頂多募個一兩次就乾了,這裡推動的是善意的「文化」延伸,文人雅士莫不以參與這個劃地盤的行動為榮。 2. 商業拉抬是必要的。透過共享商業繁榮的吸子,納入附近商家的參與,既然在同一條船上,堆動同一個理念就合理化了。 3. 給人上台是必要的。辦活動就是要搞熱場子,不要自己一個人玩完,場子搭了,就是要給其他大腕也有上台表演,說唱個兩句的機會,互相捧個面子人場。 4. 現成便宜是必要的。用既有的資源和發展,重新制定遊戲規。離了現成的都會區另創一片天是事倍功半,所以選了師大夜市來正名是聰明的,去內湖重來是心酸的 :P 要是樂生運動(或是其他社區營造)有這樣整合行銷資源的機會,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媒體和民眾的注意吧。 小結:有錢有名的人做事情的確是事半功倍啊。 延伸閱讀: 聽說有人擅自要將師大夜市改名為南村落

「推薦」影集 The 4400

小梅子家裡面沒有第四台,所以已經很久沒有看電視上的影集了,這其實也是件好事,因為好看的影集總是會讓人欲罷不能,得花不少時間呢, The 4400 就是這樣的一部影集。 其實 4400 已經播出三季了(目前美國正在播第四季),當初 CBS Paramount Television 拍製這部影集的時候,沒有預備要拍這麼久,不過因為劇情實在大受歡迎,所以堂堂進入第四季 :-) 我很喜歡看美式電視影集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總是將電視影集當電影來拍(咳,當然也是和預算有關),我指的是在劇情的編排和畫面的精緻度上,美式影集總是可以塑造出一個「擬真歷史」,還記得 StarTrek 系列,對於 StarTrek 些做的研究與延伸性的風潮,一度讓十幾歲剛開始接觸 StarTrek 的小梅子,真的認為世界上有克林貢人和柏格人 :P 回到 4400 一開始是以懸疑的問號做出發點,為什麼這麼多人在不同的時空點消失,而又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集體出現。其實這類的科幻影集,大概都不脫未來世界和跨時空的劇情編排,不過劇情的難度就是在這裡,假如未來世界是可以透過跨時空回到以前的時間點修改歷史的發展,那麼怎麼去解釋經過修改歷史發展的未來世界,怎麼會回到過去的因果關係(這,好像越解釋越亂)。 Michael J. Fox 的經典電影 Back To The Future 對於時空的解釋用了重疊時空線的觀念,也就是說,同一個時間點下,有重疊的時空歷史發展,所以現在所改變的未來,其實就進入了歷史的另一個重疊時空發展當中,不過這樣的解釋其實滿自相矛盾的,因此類似這樣的劇情總是難編寫的,很容易掉到邏輯的死胡同中。 4400 同樣架構在時空背景當中,劇中也有可以預測未來事物的關鍵角色,不過 4400 在這部分詮釋的比較好,他不是直接告訴你「未來事件的確定結果」,而是告訴你「未來事件的發展過程」,並且配合了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混沌理論,讓整部片子的結構滿紮實的,我個人覺得比 Lost 要更好看。 這兩種敘述的差異性在哪裡?其實主要在於「對事件的處理因果」,細節就不說了,大家自己去租片子來看,哈哈。 為了不爆出劇情,小梅子講一下看了 4400 的另一個感觸好了,這 4400 人都是在不同的時空瞬間消失,然後在同一個時間點出現,對於他們而言,所有的時空都停留在他們認知的當下,但對他們的朋友

「心情」水母 .. 在香港的心情

剛從香港回來,這次陪小孩去香港,看到了海洋公園中的水母館 ..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有點羨慕水母,能達到既不上浮又不下沉的最佳平衡狀況。 八月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