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河書店的隱匿寫了一篇「 最有名的短命書店 」文章後,在朋友間引起了許多的討論,小梅子沒有開過實體書店,也對有河不太熟悉,不過開過網路書店,因此對於「獨立書店」有一點點想法。 首先我想先撇下個人的情感因素,先聊一下「獨立」兩字。 我想既然會有渾號叫「獨立」,大概是取「連鎖」的對比,財務上是獨資(或幾個好友集資)、進貨通常以代銷商比例較重,但有時候會為了極小眾的書系吃貨、行銷上透過網路為主、內容以文學或是相對小眾的書系為主。 美其名這樣的著眼點是:小而美的垂直深度書店。 可現實是常常在理想和營收中奮戰,夜闌人靜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傻瓜中的傻瓜。 不要誤會小梅子的意思,我在情感上,絕對是那個會為了鼓勵,而進入「獨立書店」買書的路人。 但我想問的是,那麼重慶南路上以賣資訊和外文書聞名的 天瓏書局 、師大路那間像倉庫,老闆很個性的水準書局等,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獨立書店」? 還是只有小小、有河等深厚人文氣息的書店才是你期待的書店樣式?那麼已經開分店,以二手書店起家的 茉莉 又算不算是呢? 所以我覺得用「我們捨不得」這樣的情感來支持一家書店,或是每人每月 xx 元的贊助,其實並不洽當,既然是出來混的,就得有可以生存的商業模式。我自己當過老闆、開過店、投資過公司、入過股、當過專職賣家 ... 要能做以上這些事,除了熱情,會做基本的損益平衡表和設立停損點很重要,唯有如此,熱情才能長久。 關於開個書店可能的成本計算, 開獨立書店,先來看看這些數字! ,這篇文章寫了一些可以參考的基本數字,小梅子想從「行銷」相關的層面來談收益。 我不是很清楚有河的營運模式和收益比例為何,或許下次再去的時候可以和 686 聊一下這個 :P 我覺得有河的幾個特點是:淡水在地、觀光區、垂直深度、熟悉網路,小梅子覺得有河(或其他想在淡水這區域開書店的),可以重新分配一下自己收益比例: 1. 30% 依附淡水當地的幾個大專院校系所 2. 30% 飲品和點心等飲食收入 3. 20% 書店店頭賣書的常態收入 4. 10% 相關商品的特殊收入 5. 10% 網路收入 分別解釋一下小梅子為什麼這樣寫的比例原因。 1. 30% 依附淡水當地的幾個大專院校系所 一般學校都會有自己的書店,提供各系所訂書服務,但這個服務通常都是「被動的單向」,也就是系所老師可能挑了幾本書,然後請學校內的書店體系進書,學生再去團體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