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9的文章

「行銷極短篇」Twitter, Plurk, Facebook 的行銷概念各有不同

最近參加了幾場和網路行銷趨勢有關的演講,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公司(或活動)是不是要搞一個什麼噗浪來做行銷啊 XD 小梅子覺得要不要用哪個方法行銷,其實不應該從短暫的熱鬧度或長期的趨勢來下決定,而是應該先決定自己公司或該活動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以免短暫的熱潮過了,卻沒有留下粘性,長期的趨勢看似對了,最後卻為工具做嫁,自己的公司反而沒有實際的價值產生。 很簡單的來說這三種網路工具的行銷面: Facebook:有用的社群參與 較為持久性,且對彼此身分比較需要更深入了解的社群互動。 譬如某唱片公司為透過 FB 來經營旗下藝人,政治人物透過 FB 來經營支持者等等,目的除了取得表面的會員數外,更是因為 FB 上面的會員資料真實性和完整度較高,是屬於真正可以被深度經營的社群資料。 Twitter:有效的訊息傳遞 針對即時的訊息傳遞,更有效的擴散和分類整理。 譬如新聞台或是公民記者,或是國外的許多藝人等,都習於透過 Twitter 來發佈他們的即時訊息,因為 Twitter 有字數的限制,反而可以將流量和深度的討論導回到自己的網站上面。 Plurk:有趣的即時互動 華人較為喜歡的互動模式,不見得深入 適合打發時間。 透過 Plurk 較容易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的討論或話題,並透過「多人多事」混雜的特性,充分展現 murmur ,所以戲劇、活動等有結束時間的行銷活動很適合在 Plurk 上來做。 假如用電視台來做例子(因為小梅子下週要去八大講這個題目 XD): 民視「新聞台」建議用 Twitter 來發佈他們每一則新聞,並都付連結可連回民視網站 民視戲劇「娘家」,建議用 Plurk 和網友們討論劇情,甚至可以先透漏一些給網友知道 民視相關單位「鳳凰藝能經紀公司」,建議使用 Facebook 來經營旗下藝人,這是比較長期性的經營累積能量 所以影響力不是單單看「好友、粉絲」有多少人數就可以評估的,不同的網路平台工具屬性,他們的會員數意義並不是表面上的數字而已,也和一開始設定的核心價值有密切關係。

「企業」從 Dell 戴爾台灣事件淺聊跨國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核心價值

經過了 全站價格大放送和筆電殺很大 兩次事件,大概全台灣沒有多少人不知道 Dell 電腦了,而對於賠償是否「有誠意」,已經有許多媒體和網友發表過相關的看法,至於是否會進入到集體訴訟,也或許會有法律上的攻防考量,所以小梅子先不就這些部分狗尾續貂,我比較想聊聊關於「跨國企業與核心價值」的一些想法。 一個夠大,且以網路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通常都必須走向「專業分工」的經營模式,這裡講的專業分工不是說地區分公司裡是否有業務部門、工程部門、行銷部門等等的編制,而是說,企業會依據公司利潤管理最佳化的角度,將部門重新切割成平行的單位體,然後,讓各單位體獨立運作協同作業,並且即有可能這些單位會放置在不同的地區國家來服務各地區。 舉例來說,一個獨立的工程團隊,並不隸屬於各地區的總經理可以直接管理的,這個工程團隊會維護並開發全球統一的網路平台環境,然後由當地的分公司來經營平台(地區分公司有時候可能連經營主導的權力都沒有,只有出貨窗口的功能)。 所以回到 Dell, 我覺得 Dell 也是類似的狀況,只是他們在組織上切割的更細膩,這樣的組織規劃無謂好壞,只是在這次事件中,我們大家都學到了一些功課。 Dell 的網路購物平台,應該也是全球統一維護開發,但商品廣告文案、定價策略、收單、客服、出貨等,基本上則是由不同的平行單位體來處理,譬如可能部分文案的撰寫和翻譯是由中國大陸的某單位主責,客服則是新加坡的某單位主責等,台灣則是負責協調當地經銷商或是採購的窗口等等。 換句話說,台灣 Dell 可能並不是 Dell 平台上台灣網站收訂單的第一線(這是小梅子個人推論啦),也因此,當這兩次連出了這麼大的問題時,台灣 Dell 的確比廣大使用 PTT, Twitter, Plurk, Mobile01 等網路資訊的網友們更晚知道出問題。 問題是怎麼發生的,小梅子倒是心存同情,畢竟沒有百分百不出錯的系統,但一個企業應該有針對危機發生時,該有的危機處理 SOP,特別是在跨國跨單位的組織體系,若是沒有一套嚴謹的處理流程,就不意外兩個星期內會連出兩次大問題了。 基本上在面對網站出現問題時,他們會有幾種不同等級的應對和處理方式,譬如說會從 P1 - P4 分級,P4 是最基本的處理方式,可能從回報有問題到問題被確認再處理,就得等國外工程團隊一個禮拜的時間,而能夠發 P4 等級 bug report 的,就是第一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