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起被媒體報導為「民眾嗆聲」的新聞事件,包括了南部的肉販阿珠、北部世貿展的查理、北部張姓家長和支持樂生保存的青年樂生聯盟成員。在這些不同的社會化多元聲音中,除了媒體報導的民眾嗆聲與總統、副總統回嗆的片段,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安靜思考的?
小梅子覺得「嗆聲」和「攔路喊冤」是不太相同的立場表達。「嗆聲」的主角是針對被喊的對象,通常是喊的人由於主觀認知,針對被喊的人表達極度的不滿;而「攔路喊冤」的主角則是喊的人本身,因為自身感受到的主觀認知與委屈,所以至終希望自己是被認真看待。
所以最近這些事件的發生,仔細看事情的背後,其實民眾希望被認真看待的「攔路喊冤」心情多於「嗆聲」式的發洩不滿,更非主政者說的「紅衫軍設計」這種賭氣式的二元論抹黑。
在台灣這十幾年的政治發展中,如今讓民眾尚有「攔路喊冤」的機會,不可不說是人民自主的進步,但悲哀的是,為什麼人民自主進步下的政治發展和社會,還有這麼多需要「攔路喊冤」才能和主政者對話的事情會發生。
更悲哀的是,為什麼身為國家領導者,面對「嗆聲」和「攔路喊冤」這些事情時,第一時間表達出來的態度是自身的憤怒和反擊,而不是選擇先相信(民眾希望被認真看待的心情),然後自省(是自己做的不好、或民眾的不滿癥結是什麼),最後帶出的是包容、道歉與行動力。
台灣經濟過去累積了夠扎實的發展基礎,台灣人民一直都勤奮的堅持夢想往前行,但我們的國家需要一個能包容與善意對待的環境,一個可以相信彼此、傾聽不同意見的環境,我們真正最需要的,不是天縱英才的領導者,而是一個能帶出這樣良善環境的總統和執政團隊。
小梅子覺得「嗆聲」和「攔路喊冤」是不太相同的立場表達。「嗆聲」的主角是針對被喊的對象,通常是喊的人由於主觀認知,針對被喊的人表達極度的不滿;而「攔路喊冤」的主角則是喊的人本身,因為自身感受到的主觀認知與委屈,所以至終希望自己是被認真看待。
所以最近這些事件的發生,仔細看事情的背後,其實民眾希望被認真看待的「攔路喊冤」心情多於「嗆聲」式的發洩不滿,更非主政者說的「紅衫軍設計」這種賭氣式的二元論抹黑。
在台灣這十幾年的政治發展中,如今讓民眾尚有「攔路喊冤」的機會,不可不說是人民自主的進步,但悲哀的是,為什麼人民自主進步下的政治發展和社會,還有這麼多需要「攔路喊冤」才能和主政者對話的事情會發生。
更悲哀的是,為什麼身為國家領導者,面對「嗆聲」和「攔路喊冤」這些事情時,第一時間表達出來的態度是自身的憤怒和反擊,而不是選擇先相信(民眾希望被認真看待的心情),然後自省(是自己做的不好、或民眾的不滿癥結是什麼),最後帶出的是包容、道歉與行動力。
台灣經濟過去累積了夠扎實的發展基礎,台灣人民一直都勤奮的堅持夢想往前行,但我們的國家需要一個能包容與善意對待的環境,一個可以相信彼此、傾聽不同意見的環境,我們真正最需要的,不是天縱英才的領導者,而是一個能帶出這樣良善環境的總統和執政團隊。
留言
只可惜,其它面向的不夠深化,於是當刻意操弄某些手段或是思慮不夠的政策出現時,經濟也要受到大幅度波動。
儘管,某些時候可以自我解釋。但是,衣食足才能有其它後續跟建設。
嗆聲是對於「目標」的不滿,而「攔路喊冤」是有所不滿,而希望藉由向「目標」申訴的管道而有所抒解。
所以我覺得與呂副總統遭遇的這位肉販是嗆聲。
至於樓上所說「最近的嗆聲除了新聞一炒再炒,刺激更多泛藍泛綠的神經,還有什麼作用?」我倒是很想問,這是那女子的罪嗎?如果不是,那罪在哪裡呢?
樂生的聲音是一直存在的痛
肉販的攤位也在市場沒有變動過
查理和張姓家長可能只是正好遇到
我覺得國民黨或是民進黨的年輕人,特別依據馬先生和陳先生的行程去鬧場的,才是真正的嗆聲,上述四個新聞,則介於這兩者之間,比例高低的問題。
但重點在於,不管是嗆聲或是喊冤,政府身為公僕,第一時間的反應應該都是選擇「相信」,而不是回嗆。
至於媒體不斷的炒作,我也深感不耐 :)
整體而言,社會問題一定伴隨經濟問題率先出現,但本質上,這一定是其他層面都出了一些狀況,這或許也不見得是執政的政府單一責任,在野黨同樣要負責。
我同意你的嘆息 :P
套句聖經上的話,約翰福音九章3節
耶穌回答:「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 神的作為」
所以不是要追究誰的罪,政府應該要在人民關注的事情上有作為 :P
多看書,少看新聞 :-)